“大公”、“大义”和“大我”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1. 理解“大公”、“大义”、“大我”
大公:
- 定义: 指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偏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
- 具体人物例子: 如焦裕禄,在兰考县工作期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是大公精神的代表。
大义:
- 定义: 指的是维护正义和道义,坚守正确的原则和立场。
- 具体人物例子: 如杨靖宇,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牺牲自己捍卫民族大义。
大我:
- 定义: 指的是把自己融入集体和社会之中,以更高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为己任。
- 具体人物例子: 如两弹元勋邓稼先,研发核武器,在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关键时刻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2. 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的意义
个人角度:
- 塑造品格: 个人通过对大公大义的追求,培养责任感和远大志向。
- 培养能力: 个人为追求大我,往往能提升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更有担当的姿态迎接挑战。
国家角度:
- 社会稳定: “大公”精神的普及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政策执行基础。
- 国家安全: “大义”精神的提升可以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保障国家安全。
- 国家发展: “大我”的精神鼓励人们奉献于国家事业,推动国家持续发展。
3. 基层干部如何做到
强化宗旨意识:
- 保持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服务群众:
- 解决民需: 切实关心民众的实际问题,及时解决影响人民生活的难题。
公道正派:
勇于担当:
学习前辈精神:
- 借鉴历史: 学习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榜样的先进事迹,以更好地传承和践行“大公”、“大义”、“大我”。
总结而言,“大公”、“大义”、“大我”既是党员的政治要求,也是个人的道德追求,通过这些实践作风可以促进个人发展和国家进步,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中,这种精神更显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