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氏染色是一种细菌分类的方法,根据细菌在染色过程中是否保留紫晶染料的染色性质,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这一分类是由丹麦细菌学家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首次提出的。
染色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在革兰染色中保留了紫晶染料,呈紫色或蓝紫色。
细胞壁结构: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含有较多的葡聚糖和蛋白质。
细胞膜: 细胞膜外有一层较厚的胞外多糖,形成细胞壁。
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类杆菌属(Clostridium)等。
特点: 革兰氏阳性菌通常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高,其细胞壁可以被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所破坏。
染色特征: 革兰氏阴性菌在革兰染色中失去了紫晶染料,呈红色或粉红色。
细胞壁结构: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含有少量的葡聚糖和蛋白质。
细胞膜: 细胞膜外有较薄的胞外多糖层。
革兰氏阴性菌的代表: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嗜酸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
特点: 革兰氏阴性菌通常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低,其外膜结构可以使其对抗生素、某些化学物质和免疫系统的攻击具有一定的抵抗性。
总体而言,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学中一种常用的分类方法,对细菌的鉴定和治疗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