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问答
文章
话题
专家
全站搜索
提问
会员
中心
登录
注册
马原
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
发布于 2021-02-16 09:55:59
【单选题】
A 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 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 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131
体验AI问答!更聪明、超智能!
一款基于GPT的超级AI助手,可以对话、创作、写文案!
👉 点击使用 - AI智能问答 🔥
喵星人fight!
2023-02-16
一个爱好旅行的漂亮妹子。
此回答被采纳为最佳答案,开通VIP会员可查看
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按发布时间排序
撰写答案
请登录后再发布答案,
点击登录
登录
注册新账号
有人回复时邮件通知我
关于作者
2726725176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提问
1250
回答
1006
被采纳
1006
关注TA
发私信
相关问题
1
77.2013年,中国遭遇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雾霾发生频率之高,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引起人们的反思,促使人们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寻求“同自然的和解”。“同自然的和解”的关键是( )。
2
78.“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两句话( )。
3
1.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 )。
4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客体”概念是指( )。
5
3.实践是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构成。主体是指( )。
6
8.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17世纪牛顿提出“粒子说”,17世纪末惠根斯提出“波动说”,两种学说在科学史上争论了几个世纪。直到1922年,爱因斯坦把两者统一起来,建立“波粒二象性”的学说,这个矛盾才得以解决。这一历史事件所包含的哲理是( )。
7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8
10.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
9
11.有思想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说明( )。
10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发布
问题
手机
浏览
扫码手机浏览
分享
好友
在线
客服
回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