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话本小说是中国明代流行的一种短篇小说形式,它主要模仿宋元时期民间说话人所讲述的话本故事而创作。这类作品最初由文人创作之后被刊刻成书,故以“拟”(意即模仿、模拟)为名,指仿效或拟制口述及说唱艺术本子的作品。
特点如下:
- 文体:文体介于文言和白话之间,很多都用接近口语的文言文编写,文字通俗易懂。
- 长度:篇幅短小,易于读者快速阅读,在内容上捕捉饱满的情感和紧凑的故事结构。
- 情节:通常以某个单一事件或起因经过结果明确小范围主题构思,情节紧凑,有头有尾。
- 人物:人物描写虽然精炼但形象鲜明,便于叙述和理解。
- 意义: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常常包含特定的含义或寓教于乐的目的。
- 读者群体:面向大众市场,特别适合文盲率占较高的明代广大不识字或者识少许字的人群。
- 影响:为后来长篇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明清小说如《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等前期都属于拟话本小说发展的产物,对于现代短篇文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拟话本小说以其质朴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易于传播的特点,在明代非常流行,并延续到了清代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