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学是中国古代专门研究铭刻在金属和石头上的文字、图案的学问。北宋至元明时期,中国的金石学经历了一段风起云涌的发展历程。
在北宋时期,王安石主持修订《唐会要》及《宋会要》,发现唐代以来留传下来的石刻材料尽管数量众多,但是分布广泛,难以原原本本地囊括于这两部书之中。于是他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特别是法度碑、斗方基和汉魏墓志铭等重要金石文献,并标注刻石人名、年代,提高了金石研究的学术地位和认识水平。
随着南宋时期制瓷业的兴盛,各种陶瓷器物的底款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篆字或楷书题款,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同时,印章作为一种日常使用的印刷品,也成为金石学的研究对象。当时的金石学家还认为金石与印章有着相似的艺术特征,尤其是篆体书法的规范性和美感,从而建立起金戚楼印、唐伯虎印的大量资料。
到了元代,金石学进入了一个更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徐震、赵孟頫、黄公望等人陆续问世。徐震开创了金石拓片技术并创立的金石学理论体系,他的《识古论》、《玉海类函》、《笺金石录》等著作成为了后来金石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赵孟頫以其碑书艺术的创新与卓越,被誉为“北碑南书之祖”。黄公望则着力对金石和篆刻的历史渊源做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治印文意合”的思想,对中国篆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北宋至元明时期是中国金石学的发展高峰期,它对于中国艺术、历史以及文字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