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AI问答!更聪明、更完整、原创作!
  • 一款基于GPT的超级AI机器人,可以回答问题、聊天、创作、写文案!

发红包习俗的来源与传说

发布于 2025-02-10 14:43:37

发红包是中国春节的一个重要传统习俗,起源于古代用来祈求保佑小朋友平安无事的习俗。下面列出了这个习俗的来源与一些相关的传说和历史:

来源

  1. 压岁钱

    • 最早的红包被称为“压岁钱”,传统上是大年三十晚上给小孩用红纸包裹的钱,以落赎“压岁”(即镇压邪祟)。
    • 小孩子们认为收到压岁钱可以保第二年平安顺遂,远离灾难。
    • “压岁”一词后来也演化为“压祟”,也就是避开“鬼祟”,保护孩子免受恶灵的伤害。
  2. 锭式钱币

    • 在汉代,驱邪的钱币做成类似于当代硬饰的形状,称为“厌胜钱”。这些不是可流通的货币,而是具有祈求平安、一定意义上的装饰品。
  3. 宋代纸币

    • 宋代以后,商业繁荣,到元代过年发红包逐渐流行用印有手绘寿星、麻姑等吉祥图案的纸币作红包。
  4. 清末民初

    • 清末民初,红包开始了新的转变,变得趋向瓷质,造型多为桃子状,这种桃形红包广受喜爱,代表长寿和健康。
    • 此时一般家庭多依旧以红纸包铜币或银元,放置小孩睡床下或枕下,至正月初五后再取出。

传说

在民俗中,发红包的传说和一个名为“祟”的鬼怪有关:

  1. 祟的传说

    • 相传有一个从天而降的小妖叫“祟”,每年三十晚它会下凡界,用手摸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将因此患病或变傻。
    • 在某次三十夜里,“祟”摸到了一直醒着用红纸玩的孩子,而后遇孩子身上的铜色亮光,被吓跑。
    • 此后,人们得知“红纸”能抵御“祟”,从此三十晚上给孩子放在床头红纸包,不是钱币,故称“压祟钱”。
  2. 另一种说法

    • 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是,一对老年夫妇给孙子买了许多糖果和橘子在除夕之夜让孩子拿着玩的,并把红色包装的桔子放到床上。
    • 当晚“祟”来时想要接近,却因“杀气”而被吓挞,自此“压岁钱”就演变成为孩子托财避邪之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包逐步演化成现金的一种形式,并且不再局限于儿童。成年人之间也通过发红包的方式来传递新年的祝福或者作为一种礼节。现代,电子红包的出现更是让这一习俗与时俱进,使得发送与接收红包更加便捷。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