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门社会科学,其核心逻辑和基本假设可以概括如下:
稀缺性与选择: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要却看似无限。因此,必须在不同用途之间做出选择和分配。
理性行为假设:在面对选择时,个体会基于自己的利益来作出最优的决策,同时也假设人们具有足够的信息来做出决策。
市场机制:大多数经济学模型假定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并达到资源的均衡状态。
边际效用递减:随着一个人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一直到某个点,对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将会下降。
比较优势原则:国家或个体与其试图实现全面自给自足,不如专注于自己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活动,进而通过贸易实现总体福利的提升。
机会成本:涉及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选项的成本。
需求法则: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通常会呈现负相关,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
生产可能性曲线(PPC):描述了在给定资源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国家可以生产的两种物品的所有可能组合。随着一种物品的生产增加,往往需要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
规模经济和边际成本:企业的生产规模越大,每个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越低。
外部性:有些人的行为会给其他人带来正面或负面的,但是未被计入市场价格的效果。
公共品和公地悲剧:公共品由于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性,私人市场往往提供不足;而共享的资源如果没有适当管理,可能会导致过度使用和资源枯竭。
信息不对称:交易双方拥有不同数量的信息,可能导致市场的不效率,如保险、劳动市场和信贷市场等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经济学的逻辑致力于解释个体、企业、政府和国际间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并寻求提高整体社会福利的方法。以上列举的只是经济学核心逻辑的一部分,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实际经济现象的基础框架。